学院概况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介绍


百媚传媒app入口始创于194010月的国立中正大学工学院的化学工程系,是学校最早的院系之一。

学院在8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一代又一代化学人的不懈努力,培桃育李,英才辈出,艰苦创业,硕果累累,已培养了近万名各种类型的高级人才,大部分已成为大、中学校的教学、科研骨干,有的还成为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政府、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

长期以来,学院始终坚持“以生为本,以育人为宗旨,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本科教育为重点,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强化本科生素质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立足江西,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培养高素质化学师资、化学专门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办学思想和办学道路。力争把我院办成国内有特色和影响力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一、历史沿革

l  1940.10.31             国立中正大学工学院的化学工程系

l  1946.081949.08  国立中正大学增设理学院化学系

l  1949.091953.10  南昌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师范部化学科

l  1953.101969.01  江西师范学院化学系

l  1968.031972.09  井冈山大学化学连、化学系

l  1972.091983.10  江西师范学院化学系

l  1983.102000.03  江西师范大学化学系

l  2000.032002.05  江西师范大学化学与生物科学学院

l  2002.052004.07  江西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l  2004.07-今           江西师范大学百媚传媒app入口

 

二、基本情况

在校本科生1173人,硕士研究生373博士研究生51人。

现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1年),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4年)。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06年)和材料科学与工程(2017年)等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应用化学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材料与化学工程、学科教学(化学)、科学教育等3个专业硕士点。

拥有化学教育、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4个本科专业。

1个国家一流建设专业(化学),2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第一类特色建设专业(化学、应用化学),2个省级一流建设专业(化学、应用化学),2个省级品牌专业(化学、应用化学);1个江西省一流学科(化学),1个江西省高水平学科(化学),2个省级重点学科(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4门省级精品(优质)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

学院现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江西省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江西省高校高水平平台,3个江西省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示范培育基地,3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个江西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三、师资队伍

学院有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充满活力,团结奋进,勇于创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目前在编在岗教职工总人数102人,专任教师77, 其中教授27人(二级教授8人),副教授37人,博士67人。在这支队伍中涌现了各类优秀人员:

姓名

年份

称号

廖维林

199709

省跨世纪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199710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00509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607

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

200609

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200901

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

200909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201110

省“赣英才555人才工程”领军人才

陈义旺

1999

德国洪堡奖学金获得者

2006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2007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2011

江西省赣英才555工程

2013

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

2014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2014

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6

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7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侯豪情

200508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00509

省跨世纪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200901

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

201103

“赣英才555人才工程”领军人才

201308

“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称号

蔡明中

199810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01410

省“赣英才555人才工程”领军人才

200209

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199809

省跨世纪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陈祥树

200907

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

200909

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201109

省跨世纪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201110

省“赣英才555人才工程”领军人才

2012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201310

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

201312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彭以元

200610

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201310

省“赣英才555人才工程”领军人才

201610

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盛寿日

200810

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201110

省跨世纪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201410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019

“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王涛

201610

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李永红

201304

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汪莉

2012

“江西省教育系统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12

“江西青年五四奖章”称号

201308

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2019

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卢章辉

201307

省“赣英才555人才工程”领军人才

2013

“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

高兴发

201307

省“赣英才555人才工程”高端柔性特聘计划

宋永海

201408

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夏剑辉

200909

省跨世纪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201008

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2013

“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劳动模范”称号

钟声亮

2016

“江西青年五四奖章提名奖”

2017

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201812

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陈水亮

201505

“江西青年五四奖章”称号

201812

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201811

省青年井冈学者

陶端健

201811

省青年井冈学者

 

四、本科教育

学院现有2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第一类特色建设专业:化学、应用化学,2个省级品牌专业:化学、应用化学,4门省级精品(优质)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化学实验教育示范中心,1 江西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近年来,承担了多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二、三等奖多项。              

       

   

五、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

时间

大事记

2011

获批“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2011

“国家单糖化学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

2012

“功能材料与精细化学品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平台”获批

2012

“精细化学品制备江西省高等学校高水平工程研究中心”高水平创新平台立项

2012

“江西省纳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

2013

 “无机膜材料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获批

2013

“江西省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获批

2013

化学学科首次进入全球ESI学科领域前1%

2014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批

2015

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

2015

开设“化工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

2016

分子筛膜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获批

2017

化学学科入选江西省一流学科优势学科,经费1.46亿元

2017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化学进入B类(B-等),并列全国第46

2017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获批

2019

“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点调整为材料与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点

2019

“化学”专业入选 “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名单,“化学”和应用化学专业入选江西省一流专业建设名单

2020

材料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前1%,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4

根据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数据,自2013年以来,化学学科一直稳定在全球ESI学科前1%2020313日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材料科学(Materials Science)全球排名第918位,进入全球排名前1%,成为继化学之后,我校第2个进入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同时本次统计数据显示,化学全球排名第555位,进入全球前4

2016年,教育部学位中心组织开展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统计数据为20121月至201512月),学院化学学科参与评估。2017年公布的结果显示,学院化学学科进入B类,并列全国第46名。根据校友会2020中国一流专业排名,“化学”专业获评五星专业,位居国家一流专业行列,并列位处全国第24位,全国师范大学第4位,江西省第一位。

2011年,学院成功获批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全校理工科第一个博士点)。2014年,学院获批化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全校理工科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此外,学院还有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应用化学二级硕士点,材料与化学工程、学科教学(化学)、科学教育等3个专业硕士点。

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着重求实精神、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在提高,学院研究生每年在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杂志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60篇以上。研究生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到国内外著名院所攻读博士,进入企业、教育行业、国家事业单位等,初次就业率95%以上。

 

六、科研研究

1、科研特色

学院坚持基础研究突出创新、应用研究强化创造,在注重学术水平提高的同时,不断加强产学研相结合。

我院现在形成了 “糖”、“剂”、“布”、“膜”为主要的科研特色,即:以廖维林教授领衔的单“糖”化学和石油加工助“剂”的研究、以侯豪情教授领衔的纳米纤维“布”的研究、以陈祥树教授领衔的无机分子筛“膜”的研究,均处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在有机化学中的精细化学品、金属有机、有机合成、功能有机小分子、化学生物学等方向,在高分子化学中的耐高温高分子材料等方向,在分析化学中的生物纳米电化学等方面,在物理化学中的电化学等方面的研究颇具特色,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2、科研项目

近年来,承担了国家“863”重点项目2, 国家“863”项目3项,国家“973”预研项目2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项,国家科技攻关5项,国家重大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几十项,省、部级课题百余项,科研总经费达2.3亿元。

3科研成果

近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奖,江西省自然科学奖等多项奖励,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多项,出版教材5 部。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Adv. Mater.Energy Environ. Sci. ChemSusChem., Chem. Commun.J. Mater. Chem.Chem. Eur. J., Green Chem.Biosens. Bioelectron.Org. Lett.Inorg. Chem.J. Org. Chem.Anal. Chem. J. Phys.Chem. B Macromolecules等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其中SCI收录 9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

学院有多项成果转化为生产,建立了三个大型实验、生产基地,年产值超亿元,成为江西省高校产学研结合的成功典范和旗帜。


获奖情况表

姓名

年份

获奖

备注

廖维林

1998

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4

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5

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0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7

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侯豪情

2005

获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3

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3

科技部863立项

 

2014

获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8

获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钟声亮

2015

获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夏剑辉

 2015

中国石油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排名第二

刘庆燕

2016

获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彭以元

2017

获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汪莉

2017

获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陈水亮

2018

获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张小亮

2018

获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万结平

2018

获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卢章辉

2020

获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王涛

2020

获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汪莉

2020

获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陶端健

2020

获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年份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金额万元

2010

5

117

2011

9

324

2012

11

385

2013

7

380

2014

18

772

2015

14

691

2016

14

698

2017

19

790

2018

12

618.9

2019

12

486

2020

6

235

共计

127

5496.9

 

 4、高水平平台

学院现有:

国家级平台:国家单糖化学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功能有机小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分子筛膜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省级平台:1个江西省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功能材料与精细化学品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平台”,2个江西省高校高水平平台:先进功能材料江西省高校高水平实验室、精细化学品制备江西省高等学校高水平工程研究中心,3个江西省级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精细化工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绿色化学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碳水化合物化学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无机膜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纳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示范培育基地:江西省化学工程与技术产学研合作示范培育基地,3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聚合物纳米纤维、精细化学品和膜材料制备与应用三个团队,1个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高校纳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七、教学、科研条件

学院现有教学、 科研实验室总面积为:1.2万平方米,其中本科教学实验室面积为:0.6万平方米,科研实验室面积为:0.6万平方米。

教学设施齐备,科研仪器设备较齐全。拥有核磁共振仪(Bruker400)等1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60余台(套),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近3000台(套),总价值近5000万元。

 

八、学生培养

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宗旨,始终贯穿教书育人,一贯高度重视学生思想品德、专业知识和技能、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是学院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多年以来,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在90%以上,考研录取率达35%,均名列学校前茅。

学院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使学生具有强壮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奋发向上的精神。

多年来,我院学生曾被评为“全国三好学生”、“江西青年五四奖章”、全省“十佳大学生”、“见义勇为好青年”等荣誉称号;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获全国“挑战杯”铜奖和省级一等奖多项。

历届毕业学生均能秉承学院优良传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努力拼搏,硕果累累,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和赞誉。我院培养的学生,在我省中学化学教育战线上绝大部分已成为教学骨干,前后有几十位毕业生评为全国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在国内外大学和科研机构中,有几十位校友已成为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

百媚传媒app入口已成为我省化学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基地。

学生获奖

这一时期,学院学生多次在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挑战杯)、东芝杯 • 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等赛事中,获得佳绩,为学校挣得了荣誉。

2018年“创青春”浙大双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我院由赵军锋、徐莉、胡礼文老师指导的“肽易德——我们让多肽合成更容易”项目,力拼众多知名学府,在全国369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创业计划赛金奖!该成绩刷新了我省高校在挑战杯赛事中的历史最好成绩!


(2020年)第十二届“挑战杯”江西省大学生创业大赛百媚传媒app入口获奖情况

序号

奖项

项目名称

参赛学生

指导老师

1

金奖

锂所能极——锂离子电池新型负极材料领航者

廖志刚 等

王素琴 等

2

银奖

E净——绿色燃油卫士

相思彤 等

朱美华 等

3

速普特——国产MOF基色谱柱的开创者

姚君尉 等

何纯挺 等

4

铜奖

精硅姿——绿色精细化硅源的革新者

江宇航 等

钟声亮 等

5

比奥试剂盒——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检测的奔跑者

吴晶晶 等

黎泓波 等

 

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西选拔赛百媚传媒app入口获奖情况


序号

奖项

项目名称

参赛学生

指导老师

1

金奖

丝孚特——世界首创聚酰亚胺电池隔膜

程楚云 等

彭信文 等

2

银奖

柯林得——环氧乙烷新工艺生产开创者

郭韬 等

陈飞彪 等

 

九、结语

百媚传媒app入口全体师生员工将以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为契机,坚持苦练内功,强化特色,保持浓厚的学术氛围、严谨的治学传统、踏实的工作作风。“厚德、笃行、求真、崇美”。全院上下为培养、造就“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适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而努力奋斗。

 

2021-06